| 退出

击鼓传花回答问题不可取

作者:滕道明 发布时间:2019.09.17
中国教育报

近期听一节公开课,可能是出于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任课教师采用击鼓传花的办法“逮”学生回答问题,窃以为不可取。

击鼓传花看似热闹,但是这种热闹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徒增加学生的非教学紧张。急促的鼓点声中,学生关注的焦点已经从课堂教学内容转移至“花”落谁家,学生思考的重点也自然而然地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靶心。不会、不愿或者害怕回答问题的学生把“花”视为烫手山芋而迫不及待地传出去,而想回答问题的学生因害怕同学讥笑“出风头”也不敢把“花”滞留在自己手里,于是多数学生都把心思用在全神贯注传“花”上。而鼓停的那一刻还会因不知“花”落谁家而引发争议甚至“官司”,有限的教学时间就这样在热闹中被耽误了。

通常被称为“问题”的问题都是有一定难度和梯度的,都是需要经过适度思考才能回答的,那种一抛出就被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回答的所谓问题,要么过于简单称不上真正的问题,要么有演课的嫌疑。一个问题提出后请谁回答是讲究温情和艺术的。对于那些性格内向、胆小怯懦、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只要他有尝试的欲望教师就要抓住机遇给他表现的机会,有时成功体验和教师信任产生的激励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正如化学中的酶促反应。对于一般难度的问题,机会要留给一般程度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积极思考状态并平等地享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对于中等难度的问题,要挑选那些“跳一跳摸得到”的学生回答,可能他们有想法但是没思路,或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时经教师适当启发或点拨可能会产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效果。对于那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找程度较好的学生回答,借他们思维暴露的过程帮助其他学生释疑解惑,发挥“兵教兵”的作用。对于那些难度很大的问题,以至所有的学生都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干脆或自问自答,或浑水摸鱼,或直截了当地给出方法或答案。尽管等待可能会产生柳暗花明的效果,但是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并不是什么问题都等得起的。由此看来,课堂上请谁回答问题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基础上的,同时也体现出教师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应变力。

课堂气氛沉闷可能是学生正处于苦思冥想的状态,这时的静恰恰反衬学生思维的活。衡量课堂是否有效高效有许多维度和标尺,但是若仅仅从课堂表面的热闹和形式的新颖来评判一节课就犯了买椟还珠、舍本逐末的错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上请谁回答问题有章可循,但是再完备的方案也无法应对课堂生成的随机性、偶然性和无限性。爱心和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永恒的课题。

(作者系江苏省铜山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17日第11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