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用半日时间实现整日发展

——半日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探索
作者:兰茜 发布时间:2019.07.14
中国教育报
用半日时间实现整日发展

表1:初入园半日班幼儿自理能力评价

用半日时间实现整日发展

表2:一学年后半日班幼儿自理能力评价

“入园难”一直是社会焦点话题。为缓解入园压力,我园成为北京市西城区首批“半日班”试点园,主要针对初入园正在适应分离焦虑的小班幼儿,探索开办半日制班,以满足多样化的入园需要。

初入园半日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弱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半日小班幼儿相比全日小班幼儿,分离焦虑期较短,绝大多数幼儿都能很快适应新的集体生活,且表现出心情愉悦、不易生病、出勤率高的特点。但由于幼儿每天在园时间只有3个半小时,幼儿自主生活时间和同伴交往时间减半,自理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生活中较多依赖教师。

基于半日小班幼儿的现状,如何让幼儿能在半日的时间里实现整日的发展,如何有效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我们探究的重点。

我们采用了行为研究法、家长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半日小(1)班29名幼儿初入园时生活自理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了评价。以进餐、洗手等5项最基本的自我服务内容为评价项目,以“在成人帮助与提示下能够独立完成”(好Ⅰ)“能够独立完成,但完成有困难”(中Ⅱ)和“完全无法独立完成”(较弱Ⅲ)为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如表1。

通过后续调查,我们发现半日小班幼儿自理能力较弱的原因大致包括两点。第一,家长包办过多,幼儿在家动手机会极少。第二,家长认为幼儿年龄小,自我服务等长大后自然就会习得,无须着急培养,现阶段更关注幼儿智力、交往等方面的发展。

针对半日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及作息习惯,我们决定从半日生活各环节进行渗透引导,引领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用科学、适宜的方式呵护、助力幼儿成长。

发挥“一室两用”优势,激发幼儿动手愿望

半日班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一间教室两班共用。起初我们认为这是弊端,会给幼儿生活、游戏造成诸多不便。但在与幼儿共同生活、共创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其独特之处。

入园初,为了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我们常开展“认识小标记”活动,其目的在于帮助幼儿识别、记住代表自己的标记,以便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生活用品,进行自我服务。由于上下午班幼儿共用一间教室,个别幼儿在自己的衣柜、座位、水杯格、毛巾架上看到另一个小朋友的照片,这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和教师的思考。我们给予幼儿充裕的时间、空间开展“找一找”活动。他们惊喜地发现,在班级很多地方都隐藏着一个“神秘的朋友”,和自己“同住一个家”。于是,在细致观察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利用其环境特点,在一日生活中激发幼儿动手愿望,实现自我服务、快乐发展。

面对成排、成列一模一样的水杯格,幼儿常因找不到水杯造成情绪波动,出现饮水量不足等情况。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识别图像并不困难,识别标记所在位置才是真正的难题。但“共同的标记”让幼儿很快找到并记住了相应的位置。教师又与幼儿创设“好朋友干杯”墙饰,幼儿每喝一次水就将一个标记贴在另一个伙伴的大水杯里,并抢着和老师、伙伴“干杯”。喝水的次数增多了,饮水量自然增加了。进餐过程中,我们提供多种点心、水果,供幼儿自主选择,鼓励幼儿自由选择餐位,与“神秘朋友共享午餐”。进餐完毕,幼儿还能在环境的暗示下,自己动手将小盘子冲洗干净,为另一个班级的伙伴做好餐具消毒准备。

除此之外,依托“一室两用”,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将上午班幼儿在娃娃家里穿衣装扮、洗衣做饭的游戏过程通过视频记录下来,呈现给下午班的幼儿,引发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

家园一致是半日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的保证

育儿并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的工作。半日班幼儿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家长在家教育。因此,取得家庭的积极配合尤为重要,否则,来自任何一方的消极影响都将抵消幼儿园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作用。我们与家长一起探究,达成共识,在育儿方面既要有共同目标,又要承担起各自不同的任务,园内重在感受和体验,家里重在巩固和练习。

首先,多途径、高频率的家园沟通,为家长厘清了观念。我们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园专栏等途径强化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意义。每月通过午间约谈展开家园一对一深度谈话;每周利用班级博客、微信群呈现幼儿半日活动、个体表现及家庭指导重点;每天随时解答家长育儿方面的困惑,明确“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教育原则,把真实生活、自我服务的机会还给幼儿。

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隔辈老人承担着在家看护半日班幼儿的重任,他们的做法普遍是百依百顺。如果观念不变,习惯就不变,习惯不变,结果就不会改变。在开展“爷爷奶奶大家谈”活动中,我们一起观看幼儿活动视频,解读幼儿发展,使老人直观感受到平淡生活中的吃、穿、住、行,蕴含着幼儿发展的契机,使他们逐渐意识到包办代替的不良影响。慢慢地,他们不再一味剥夺幼儿主动学习发展的机会,反而能放开手,鼓励幼儿自我服务了。

其次,讲方法、细指导,提升家长科学育儿专业本领。在与家长交流中,我们发现家园要求不统一常导致教育脱节,问题反复。例如,教师会通过游戏等多种方式调动幼儿独立穿衣的愿望,从而使他们逐渐掌握穿衣、掖裤子的方法。但家长往往会在穿衣过程中把衣服套在幼儿身上,让幼儿伸出胳膊穿好,再帮忙掖好衣服。不同的要求,导致幼儿在园已经逐渐掌握的本领,回到家得不到巩固,依旧会出现等待、依赖等现象。

可见,对家长的细致指导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将培养幼儿独立做事的具体做法,以图文、视频等形式详细介绍给家长,请家长帮助幼儿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掌握自理技能。比如在吃香蕉时,家长可以把部分香蕉切口,然后支持幼儿主动探索;脱衣服时,按照上下交替的顺序进行,避免着凉并尝试整理。

再其次,常反馈、重实效,为家长育儿注入积极动力。当幼儿体验到“我行”“我能”时,自信也随之产生。因此,我们鼓励家长观察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评价反馈,不断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我们通过开办“家庭小能手”摄影展,录制幼儿生活小视频,展示幼儿进步。

经过一个学年的家园配合,学年末我们又对班级全体幼儿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2。

数据显示,通过家园共育,半日班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都得到了提升。研究过程也带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思考。首先,家园双方都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充分分析半日班幼儿发展现状,选择适宜的支持方式促其发展。其次,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培养幼儿自理能力要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洁民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19年07月14日第2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