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家长打骂行为突出 孩子成绩层次较低

近七成家长陪写作业时情绪暴躁

作者:张莹 李皎 发布时间:2019.01.06
中国教育报
近七成家长陪写作业时情绪暴躁

晋裔宸(昆明师专附小月牙塘小学) 绘

    背 景

    家长陪写作业中出现的亲子矛盾,已经成为家庭幸福感下降的原因之一,成为亲子关系的一大“杀手”。针对这一现实性问题,日前,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会面向日照市六所小学3000余名家长,开展了“小学生家长辅导、检查孩子做作业”现状调研,涉及家长陪伴情况、家长陪伴行为、家长陪伴情绪以及家长认知等方面。

    1.家长成长意识有所提高,自我反思能力进一步提高。

97.2%的家长意识到了不良情绪、不当陪伴行为对孩子成长有深刻的影响,开始主动学习如何引导孩子成长,同时也意识到自身也需要不断成长。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说明家长认识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认可“活到老,学到老”。

    2.家庭氛围差,缺少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

73%的家长能够意识到自身性格、脾气以及孩子的学习态度、习惯是影响家长辅导、陪伴质量的主要因素。但是,有97.42%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夫妻关系等家庭因素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当夫妻关系不和谐的时候,孩子的心理会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进而产生恐惧、悲伤、无助感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孩子心理发育。当夫妻不和时,两人的焦点多在对方身上,对孩子的关注自然减少。经常处在这种压抑、消极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就会出现厌学心理、逃学行为。

另外,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看电视、播放视频,造成孩子“一心多用”,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分心;有的家长在陪伴孩子作业过程中,对孩子过于“嘘寒问暖”,一会儿送个水果,一会儿送瓶酸奶,打扰孩子学习。这类做法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对孩子注意力品质的培养起着负面作用。

    3.家长陪伴质量低,父亲陪伴角色缺失。

数据显示,79.28%的家庭是母亲陪伴辅导孩子作业,父亲的陪伴不足。

母亲过多干涉家庭教育,不仅使父亲角色在教育活动中的展现受到压制,对孩子的成长也非常不利。母亲的性格行为、情绪对孩子产生浸染作用,强势的母亲容易培养出懦弱的女儿,培养的男孩缺乏阳刚之气,对男孩“女性化”趋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健康的家庭,父亲的教育角色举足轻重,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们常说丈夫、父亲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不仅仅指男人负担家庭的经济收入,也指男人在家庭教育中起平衡作用。父亲教育角色缺失或性格软弱,会对孩子的心态及成长造成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

    4.家长情绪控制力低,情绪管理能力差。

68.25%的家长会在辅导、检查孩子作业的过程中出现难以抑制的暴躁情绪,其中48.41%的家长能够在事后的自我反思中意识到打骂、责备、批评等教育方式对孩子有消极影响,但却控制不住,可见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难以把控情绪。

参加调查的孩子67.97%的学习成绩都是优秀或者良好。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孩子成绩与家长辅导行为表现的交叉分析可以看出,责骂行为与成绩层次有着密切的关系:打骂行为突出的家庭,孩子成绩层次相对较低。

家长的情绪是家庭生活的晴雨表,在家庭生活中至关重要,所以家长应该清楚自己的情绪到底是怎么来的,从源头做功课,才能真正掌管自己的情绪,让情绪合理宣泄,而不至于对亲子关系造成伤害。

    5.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心理关怀以及有效沟通。

59.14%的孩子对家长的干扰、批评行为表现出忍气吞声、无奈接受的反应。亲子沟通是一门艺术,家长与孩子沟通顺畅是化解一切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有效沟通、平等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家长单向输出。孩子像小绵羊般温顺,或口是心非地接受,“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其实都是漠视家长的说教,是无效沟通的体现。

    建 议

    1.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提高陪伴质量,加强有效陪伴。

家长陪孩子做作业时要放下手机,可以在旁边看书,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自控能力弱,很容易被分散注意力,感到作业枯燥也会坚持不下去。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想办法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提高陪伴质量的关键是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夫妻之间即便发生矛盾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以免让孩子感到焦虑不安。要多和孩子沟通、尊重孩子、成为孩子亲近和信赖的朋友。当孩子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才愿意和父母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

    2.学会管理情绪,培养良好心态,构建良好亲子关系。

家长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学会让情绪从适合的管道释放,比如采用注意力转移法,强迫自己将目光转移到其他地方,冷静下来再和孩子交流;还可以和孩子做个小约定,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请孩子做一个手势提醒自己,尽量避免不良情绪伤害亲子关系。

    3.以鼓励引导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要正确看待孩子作业“不会做”的问题,如果孩子认真听了还是听不懂,是能力问题,家长要耐心点,多花点时间慢慢帮孩子补基础;如果孩子走神、没认真听,是态度问题,需要适当地管教,但不要暴力惩戒,情绪不要失控,家长始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及时鼓励孩子,保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掌握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知识水平。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的性格、心理和行为习惯,有的家长把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照看,不仅疏于陪伴,也不了解孩子,真正生活到一起时,难免爆发冲突与矛盾。

家长还要与老师积极沟通、细致交流,最好能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把握孩子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报》2019年01月06日第4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