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教学常规检查不应变异成教育行政部门与一线学校之间的“猫鼠”游戏

基层盼检查就实避虚

作者:董国雷 发布时间:2018.12.11
中国教育报

本期聚焦

一年收获看年底。临近年根,盘点一年的收获,查找尚存的不足,本是一项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工作。只是,时下一些检查却在推进中变了味。

具体来说,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将检查细则搞了几大类几十条,弄得基层事无巨细条条皆备;有的检查以资料好坏“论英雄”,弄得基层搞“资料大赛”,耗时耗财。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上级部门体现了重视,基层教师疲于应付。

如何让检查回归本真?这位基层校长的思考,大家不妨听听。——编者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内中小学校的过程管理进行检查成为常态化的举措。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一些地区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问题:检查前,全校师生加班加点突击准备,迎接检查演变成了“资料竞赛”。检查后,一些学校、教师“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教育教学工作随意性问题突出,使得严肃的教学常规检查失去应有之义。教学常规检查不应变异成教育行政部门与一线学校之间的“猫鼠”游戏。因此,要厘清教学常规检查的4个根本性问题。

一问:检查为了什么?

教学常规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和要求,是学校最主要、最根本的制度,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教学常规检查是教育行政部门过程性管理的重要手段,它为学校发展提供基础数据,不断改进学校工作。一所学校发展得好不好,是否符合办学愿景,能否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就是要依靠平时合理、有效的过程管理来实现。

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教学常规检查能检测出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从宏观上督导、指导、引导辖区内学校的办学行为,进而推动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及教育改革。正如我们每个人一年一次例行的身体健康检查一样,以及时地发现病灶,消除隐患,保证肌体的健康、身体功能的正常。教学常规检查是必须的、必要的。

教学常规检查的价值定位应当是诊断、导向和激励,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校际横比,对各个学校的办学情况进行区分、甄别。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对每所学校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校内纵比,准确地检视学校的发展情况,进而促使各个学校对办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推动学校优化发展。

二问:检查依据什么?

教学常规检查不是某个人或某部门的一家之言,应当以权威性、稳定性、开放性的检查体系为基础。

要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等文件为蓝本,结合辖区学校办学实际,对教学常规过程进行指标细化,再征求广大教师、学校的意见,形成本区域中小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评估细则。

教学常规制度、评估细则要调节好学校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角色定位,调整好具有刚性约束的常规管理要求与教师个性化需求的维度,最终形成既符合国家标准,又遵从教学规律;既具有区域特点,又受一线学校、教师欢迎的教学常规制度、评估细则。

要保持教学常规制度、评估细则的稳定性,一经确定,就不能朝令夕改、反复折腾,在“常”“长”上下功夫,久久为功。要在每学年之初向辖区内学校、教师发布公开,加强宣传学习,使学校、教师知道日常教学“干什么”“怎么干”,提高工作的主动性。

经长期坚持,学校、教师逐渐内化成一种工作习惯,实现管理的自动化。坚决避免为了应对检查而削足适履,做大量无用功。

三问:检查到底查什么?

教育行政部门要理顺与学校、校长、教师之间的关系,找准角色定位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规范区域学校办学行为、校长与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等宏观管理。教师的备、讲、批、辅、考、评、补等微观教学行为应交给学校管理。

教学常规检查要把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统一管理和分类要求相结合。检查的一级指标可分为“规范办学”和“自主办学”。规范办学可包含保障学生平等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常规与质量管理、营造和谐育人环境、校务公开等二级指标。自主办学可包含校本课程开发、培植学生人文底蕴、培养学生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健康生活、一校一品特色办学等指标。对不同建制学校在执行三级指标时,统一管理,分类要求。

教学常规检查要把学校工作动态与静态展示相结合,重点看学校日常“怎么做”。比如检查“开齐开全课程”,可充分利用校园监控系统,随机抽查体育、音乐、美术、书法、品德与社会、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情况,而不是围绕教室课表、教师教案、学生作业等静态材料检查。

检查“学校常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研活动、德育活动、文体活动、图书使用、安全演练、周工作例会、家长会”,除了看活动方案、活动记录等纸质档案,重点检查视频资料。

教学常规检查要突出对学校团队行为的检查,淡化对教师个体行为的检查。新课程的综合化要求依靠团体力量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比如检查“教师专业成长”,要重点检查学校5方面工作:图书室为教师配备必要的研修书目,建立相应的集体学习、交流机制,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县各类外派研修及费用报销情况,校内教师“三字一话”日常训练情况,教师参加省、市、县优质课及课题研究情况。

四问:检查应该怎么查?

目前对中小学校教学常规检查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进行,因其与检查对象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种关系,质疑检查的声音不断。在普遍不具备第三方评估的情况下,教学常规检查应立足3个着力点。

参与的广泛性是保障。要充分发挥群众路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的解决办法,发挥辖区校长、教务主任、优秀教师代表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全过程参与,人人都是评委,校校都是受检查对象,教育行政部门只做检查的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

信息的公开性是关键。学年之初公布的教学常规制度、评估细则中要求什么检查什么,没有要求的不做检查。要在每学期检查前召开论证培训会,讨论检查标准、统一检查尺度、明确检查分工,提前公开检查流程,学校先行自查。

要在检查过程中注意发现正反典型,除文字记录外要及时采集视频资料。检查结束后召开反馈点评会,校长、教务主任、优秀教师代表,人人总结发言,逐校点评办学方面的优缺得失并量化评分。

总之,在教学常规检查过程中,让学校自评、互评、互鉴,促进区域学校办学行为的规范化、学校特色化、师生个性化发展,同时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使每学期一次的教学常规检查成为学校发展的“导航仪”“倍增器”。

结果的公正性是根本。通过检查前周密组织、检查中阳光操评、检查后公开晾晒检查结果,比谁做得实、比谁标准高、比谁效果好,传导“比学赶超”的竞争压力,促使校长把心思都用到思考学校发展上、关注学校工作细节上、研究学校教学业务上、心系师生成长上,营造甘于做校长、做好校长、争做教育家的干事创业氛围,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峡县阳城镇中心校)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11日第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