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拆掉隔离家、园、社区的“围墙”

作者:陈国蓉 发布时间:2018.12.09
中国教育报

为更好地理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开放多元的伙伴教育模式,我们对越城区60所幼儿园开展了问卷调查,了解其家庭、社区及幼儿园资源的利用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幼儿园对家庭及社区资源的利用和幼儿园服务家庭及社区的情况。其中,幼儿园对家庭资源的利用,主要指利用家长资源、家庭物质资源等;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运用,主要指利用社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硬环境等资源;幼儿园服务社区及家庭,主要指贡献幼儿园的环境资源、教师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

    家、园、社区交往中,幼儿园处于主导地位

在家庭资源服务于幼儿园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来园旁听、观摩活动以及家长来园和幼儿一起活动占比较大,约为95%,但建立起体系化、常规化的家长参与机制的幼儿园,几乎没有。

社区资源服务于幼儿园方面,结果显示,90%的幼儿园能利用社区内公园、学校、商店这些硬资源。但对社区软文化资源的利用仅占15%。比如社区组织的孝敬节、邻里和睦文化活动等,较少能考虑到让幼儿园参与,社区主动上门服务幼儿园则更少。

幼儿园资源服务于家庭、社区方面,我们发现,幼儿园利用物质资源(场地、设施)主动服务于家庭、社区的占30%,人力资源(教师)服务于家庭和社区占25%,文化资源拓展到社区占50%。

从以上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园、家庭、社区的交往中,幼儿园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在三者的关系中,家长更多是作为旁听者、观察者,但其组织者、评价者、监督者、桥梁者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体现。而社区也仅仅是一个被拓展和延伸的园所环境,双方深层互动较少。幼儿园自身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这些资源拓展到社区、家庭中则相对较少,特别是双休日和假期,幼儿园资源几乎封闭,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于社区。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长期以来,幼儿园、社区及家庭三者尚未建立起一种正式的、制度化的资源利用机制。幼儿园对家庭和社区资源的挖掘过于浅表、碎片化。同时,囿于安全、管理等因素,幼儿走出幼儿园,积极融入家庭与社区的机会也相对较少。而家长由于对自己作为幼儿园的教育伙伴关系认识不足,所以不能积极主动地作为资源的提供者。社区则由于与幼儿园的功能差异较大,双方隔离现象更是十分突出。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教育观”越来越深入人心。更多的人认识到,应当建立一个更广阔的教育资源库,使幼儿园从自我封闭的围栏中跳出来,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教育伙伴关系。

    建立整体系统的家庭资源利用机制

家长是一群有着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和内涵的群体,他们身上蕴含的资源是无限的。目前,幼儿园对家长资源的开发是零散、临时、不成体系的,这导致家长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打造教育伙伴模式,需要一改原先的零散的“爸爸妈妈来上课”的活动形式,转而探寻整体的、系统的幼儿园家长教育伙伴关系。

比如,班班都有家长互助委员会,可以让家长们自愿选举会长,制定互助委员会职责,然后,在家长互助委员会下产生若干家长自愿互助小组,每学期给出具体的教育任务,并形成制度。首先是对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的渗透。每个领域,幼儿园都需要探索适合家长参与的契机与相应内容,并且把这种参与服务体系化、制度化。

其次是家庭物质资源的利用。现在,每名幼儿都有很多玩具、图书等,但由于缺少同伴间的交往,玩具、图书等的使用率不高。可以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成立“家庭玩具、图书交换小组”。幼儿领取由家庭互助委员会制定的玩具交换清单,定期更换。活动时,幼儿带上自己心爱的玩具、图书,和小伙伴一起分享交流,家长和幼儿轮流做组长,组织开展活动。这样不但提高了玩具、图书的使用效率,又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深入挖掘社区软资源,把社区文化活动请进幼儿园

目前,幼儿园对于社区资源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公园、商店等硬资源上,但对一些软资源,尤其是其中的教育资源挖掘不充分。以重阳节为例,以往的活动只涉及对园中幼儿的爷爷奶奶开展孝敬活动,但无法拓展到整个社区。

基于此,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把社区的文化活动请进幼儿园,以实现社区对幼儿园教育资源的补充。仍以重阳节为例,我们可以通过社区,调整幼儿园重阳节尊老敬老活动方案,将社区组织的重阳节活动和幼儿园的活动进行整合。比如园长主动和社区联系,将社区的活动安排到幼儿园,除园中幼儿的爷爷奶奶外,社区的其他老人,也可以到幼儿园活动现场,园长、教师、社区干部、幼儿与老人一同参与活动。

对象的拓展,可以使幼儿懂得既要孝敬家里的老人,也要关心爱护其他老人,教育功效就被放大了。再如,社区开展的垃圾分类活动,社区干部在幼儿园家庭互助委员会的帮助下,邀请幼儿走进社区,担任社区垃圾分类活动中的义务宣传员,从而让社区居民懂得所有人都是社区的一分子。一些社区还可以积极帮忙整改幼儿园周边环境,创设更为丰富的社区环境,如开辟孩子们喜欢的玩沙、玩水池、健身小路等。

通过利用小区人文、物质等资源,幼儿更加了解社区文化及其他资源,使社区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另一个园地”,同时,实际感受与利用周边社区资源,亲身记录周边环境的变化和社区的发展,也能使幼儿萌发爱社区、爱家乡的情感。

    幼儿园成为科学育儿与社区建设的辅助力量

幼儿园拥有丰富的资源,但长期以来,幼儿园过于封闭,不能以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家庭与社区环境中,导致幼儿园并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影响力。因此,开放幼儿园资源,是构建家园社区伙伴关系的必要途径。

幼儿园可利用自身环境优势,制定开放制度,定期对外开放半日活动,双休日可以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节假日还可以邀请社区散居幼儿到园内图书室与游戏区参与活动。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可以让幼儿走出园门,开展和社区加强联系的系列活动,如开展“我是社区小公民”“老少同乐运动会”等。这样就可以实现将幼儿园课堂搬到“社区”,使幼儿生活更加丰富,同时使社区更加和谐。

一些幼儿园还主动将教育的视线下延到0—3婴幼儿,对接社区,建立社区未入园的婴幼儿早教组织,让社区内3岁以下婴幼儿及家长及时接受科学的早期教育。如活动前开展需求调查,建立个人档案,发放宣传资料,制定个体教育方案,与社区志愿者共同组织亲子活动。持有育婴师资格的幼儿园教师以多种形式宣传0—3岁婴幼儿教育方法,入户组织游戏活动,对婴幼儿和家长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指导。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高楼林立,邻里之间互不认识,缺乏温情。一些幼儿园将相对就近的幼儿安排为一组,组建家庭游戏伙伴、劳动能手、快乐阅读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小组。以家庭互动小组为单位,进行家庭互访互动及邻里之间的友好互助。这样,不同家庭的幼儿及家长,相互走动的机会就增加了。

家庭互助小组的亮点在于互助,幼儿与幼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甚至是家长与教师之间也能更好地互助。在互助交往中,家庭及社区邻里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和谐。

营造没有围墙的幼儿园教育,建立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合作教育伙伴关系,实现立体资源共享,既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空间,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同时也密切了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前教育生态。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教学研究室)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09日第3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