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青少年近视率呈现下降趋势,但近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发病率、低龄化仍然突出,与《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的2030年近视防控目标仍有差距。让更多孩子拥有清晰“视”界,免受“小眼镜”困扰,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议题。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简称《标准》),对教室采光和照明提出明确要求。该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家疾控局组织修订,将于2026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现代视觉科学研究证实,光照强度、均匀度、显色指数、频闪等参数都会影响学生的视觉健康。不足或过强的照度、不均匀的光线分布和高频闪的光源,都可能加剧学生的视觉疲劳,进而诱发或加重近视。《标准》从物理环境层面创设更加视觉友好的学习空间,为改善学生健康光环境提供了条件保障。此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该标准不仅助力解决学生午休躺睡问题,还通过明确尺寸范围让课桌椅随学生一起“长高”。当学生坐在可升降、可调节的课桌椅前,很自然就能保持“一尺一拳一寸”的正确坐姿和适宜视距,从而减轻视觉负担。这两项关乎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国家标准相继发布,共同构筑起保护视力的物理环境防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秋季云南省新增的两所“零近视”学校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腊福小学和戈的小学,没有可依赖的昂贵设备与完备的护眼环境,也没有高科技的干预手段,而是将晨跑、阳光大课间、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环环相扣,编织成严密的户外活动网络,保证学生每天3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确保学生有充足时间远眺放松、锻炼身体。
这是一张最简单也最有效的“阳光处方”,本质是回归教育常识、顺应儿童天性,落实足量的户外运动的要求。孩子在户外追逐自然光以及运动产生的多巴胺,成为天然的“护眼神器”。守护清晰“视”界,不仅需要政策支持与技术革新,还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将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
然而现实中,部分学校或因学生人数多、户外场地有限,或担心运动安全问题,将学生禁锢在室内,导致“越重视教育,越损害视力”的尴尬不断上演;一些家长过度关注学业成绩,把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无形中损害了孩子的视觉健康。为此,守护清晰“视”界需要多维“逐光”,既要理念与技术之光指引,也要家校社协同之光普照。
首先要确保新出台的两项国家标准精准落地,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要有配套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避免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其次,学校应优化课程设置与作息安排,通过错峰活动、体育社团等方式,开足体育课、组织阳光大课间和丰富户外体育项目,让学生“身上有汗、眼中有光”。再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周末和节假日主动带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减少孩子使用电子设备时间。最后,社会应积极开放公园、体育场馆和社区活动中心,组织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给孩子更多接触户外自然光的机会。
守护清晰“视”界,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多维“逐光”之旅。当科学的教育理念之光与室内环境之光交相辉映,才能真正赢得这场视力保卫战,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明亮的双眸,拥抱光明的未来。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9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