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读懂“疏远期”“亲密期”

作者:李红延 发布时间:2021.01.19
中国教师报

进入小学高年级,孩子的身心发育十分迅速,有的孩子一年能长高10厘米。孩子伴随着心理变化而成长,对于之前许多习以为常的事物,开始用新的眼光更加理性地加以审视,其中“交往”是最重要的审视对象。本案例就属于“交往”这个大主题下的异性交往问题。

低年级小朋友站队时会很自然地拉起手,到了三年级,他们越来越不好意思这么做了。与此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在班里会有人传播“谁跟谁好了”“谁跟谁谈恋爱了”等“流言蜚语”,到了高年级这种言谈更加“明目张胆”。婷婷和小凯的例子就很典型。其实,在幼儿园时小朋友之间就会有类似的话题,有时家长还会逗孩子:“你在幼儿园有没有女朋友?”但这时的孩子往往表现得很“大方”,很少羞涩,有的还会大声宣布:“我要和她结婚!”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含义,性别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

生命的神奇是令人惊叹的,我们的身体里仿佛有许多“闹钟”,到了某个特定的时刻,“闹钟”就会响起,生理、心理的某一部分就会被唤醒。这是自然规律,不是谁能阻挡的。比如,一些班主任和家长困惑于孩子之间的“流言蜚语”,觉得这是班风问题,是品行问题。可换个角度想,如果许多班级都有类似事件发生,是不是说明这是普遍现象?每一届学生进入高年级段都如此,是不是说明这是一个正常规律?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规律”是什么。

大概在孩子八九岁时,他们身体中的一个“闹钟”响了,告诉孩子要进入一个新时期——“疏远期”。这个时期孩子的性别意识迅速发展,他们清晰地界定自己的性别,外界对不同性别的要求他们也很容易接受。在“疏远期”,男孩子和女孩子清晰地分成了两大阵营,“两小无猜”的关系也在这时瓦解了。

“疏远期”出现的意义是什么?这就是生命的神奇之处。在这个时期,男女生在各自的阵营中与同性伙伴建立起密切关系,这有助于他们对于性别的认知,更易在同性伙伴中感受交往的愉快。“疏远期”一般要持续到十三四岁,生命的“闹钟”再次响起,那是因为孩子又要进入下一个时期——“亲密期”。

“疏远期”与婷婷和小凯的案例有什么关系?当然有,而且是密切相关。“疏远期”男女生各自进入自己的“阵营”,但他们对彼此的阵营既充满好奇又不知所措。这时如果有一对男女生接触频繁,其他人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兴奋不已,甚至是妒忌,他们不知道如何定义这种关系,于是从成人的世界中拿来一个概念“谈恋爱”。这个时候因为孩子对性别有了初步了解,当被别人说“谈恋爱”时,他们会表现得羞涩、窘迫甚至无所适从,而这种表现又会刺激其他人,使得他们更加好奇和兴奋。

了解“疏远期”,可以帮助班主任和家长真正读懂孩子,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给孩子贴上道德标签。我们经常说教育孩子要“疏”不要“堵”,所谓因势利导就是要知道事情的真相,尊重成长规律,顺势而为。婷婷和小凯的班主任可以创造更多男女生交往的机会,安排男生女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方的长处,创造和谐交往的氛围。班主任还可以在班里开展“最受欢迎男(女)生”活动,让男生选最受欢迎的女生,女生选最受欢迎的男生,通过活动让孩子了解来自异性的审美和评价。当然,对于班里喜欢“八卦”的孩子一定要进行教育,引导他们端正对待同学的态度,看到男女生合作带来的优势与成果。

站在家长的角度看,如果您的孩子是婷婷和小凯,首先要给出信任的态度,揭示事情的原因,结合孩子的特点,亲子间讨论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下面出示一篇我班上学生写的作文,从中可以看出孩子是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的:

那是一个灰蒙蒙的下午,我们刚上完科任课,回班的路上,几个男生在喋喋不休地谈论三班的大队委,他们说到这儿,便把八卦目光抛向女生婧,婧一脸不屑地把脸扭开,可几个男生似乎得寸进尺,一直在拿婧当笑话,然而婧却像活在另一个空间里一样心无旁骛。回到班里,几个男生再一次打算触及她的底线,悄悄地来到婧附近,我心想:这帮坏小子要干什么?真是的!这些男生像一群发现食物的蚂蚁,蜂拥而来,围着目标团团转。婧忍无可忍,生气地对男生们吼“好,你们把他叫来!”男生们被她火山爆发似的气势惊住了,像傻了似地站在原地,呆呆地看着婧走开。我在心中默默赞叹:要是我们班再多几个像婧一样泼辣勇敢的女孩该多好,就不会有这么多无聊的八卦了。

这件事让我明白,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人,应对的方法也要随机应变,像婧一样,如果对方适可而止,那么就无视对方。如果对方不知进退,就要大声表明自己的态度,拒绝伤害。

通过这篇习作我们可以看到,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学生有他们的有效对策和清醒认知。身为班主任和家长,我们要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勇气。

在“婷婷和小凯”这个例子中,小凯还有一个烦恼就是被女生欺负。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视频:学校操场上,一个男生狼狈地“逃窜”,后面一个女生左手拎着簸箕,右手举着笤帚追打。众多网友看过视频后留言最多的是“看到了我当年的模样”,发出感慨的网友既有当年“逃”的,也有当年“追”的,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发出相同的感慨?因为这就是“当年的模样”,就是刚刚进入青春期时少男少女的模样。

我们都知道女孩比男孩发育得早一些,在小学高年级这种情况表现得更加明显。前面我们讲了,生理的变化一定会带来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男女生交往的方式上也会体现出来。比如一部分女孩更喜欢与男孩打闹,她们更像是“女汉子”,这是为什么?这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女孩希望能引起自己喜欢的男孩注意,这种注意建立在“你只要有反应就好”,是不考虑对方感受的。比如撤掉小凯椅子的女孩其实心底是喜欢他的,看到小凯摔倒也是真的开心,但她并不觉得自己是恶意的。第二种情况,在进入青春期的女孩眼里,那些还没有发育的男孩更像是“小破孩儿”,所以交往的方式简单直接。因此,面对这个时期的女孩,班主任要关注她们与异性伙伴交往时的行为方式,鼓励、引导她们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到言行得体。

小学高年级孩子正在渐渐步入青春期的大门,他们想得多了、需求多了,苦恼随之也多了,这些都给孩子平添了许多苦恼。作为家长首先要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尽可能探究孩子行为改变的意义,面对问题时不要想当然,而是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同样,家长也要本着尊重、理解、包容、原则与孩子交往,这本身就是在做示范。

好的教育背后一定有一个好的信任关系,家长与其焦虑孩子青春期的种种事端,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高质量的陪伴上。有人说小学六年级是改善亲子关系的关键时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进入中学后,同伴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开始慢慢超过父母,没有好的亲子关系保驾护航,就会有许多问题产生。

当孩子告别了两小无猜的懵懂,他们的内心更渴望获得有质量又稳定的交往伙伴,而这一切需要我们读懂他们的心,顺势而为,助力成长。

(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01月20日第10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