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资讯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是时代命题

发布时间:2019.08.20
中国教师报

本报讯(记者 白宏太) 在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学生在不同的季节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广阔的世界中进行活动课程的学习。这一门坚持了8年多的“儿童与季节”课程,在日前举行的明远实验学校联盟2019年会上,受到与会教师和专家的一致称赞。

此次由明远教育书院举办的年会,吸引了来自全国26所联盟校的100多位校长、教师前来参加。明远教育书院名誉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娣娜,清华大学教授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等出席了本次年会。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是本次年会的主题,也是顾明远先生的重要教育实践主张之一。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可谓浅显易懂,似乎既无深意,也无新意。为什么将这句话作为年会主题?

“顾明远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学生是主体’的重要论断。1992年启动的主体教育实验,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裴娣娜在年会上的发言,让与会者深受启发,“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无论在实践还是理论层面,这仍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存在许多误区”。

正因为此,在裴娣娜看来,将这句话作为年会主题来探讨,会对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顾明远先生提出的这句话,是时代性命题”。

时至今日,如何理解“学生成长在活动中”?一批中小学校长教师在年会上分享了各自的改革成果,从实践层面作出呼应和回答。

“活动教育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由参加各类活动,在活动中收获知识和智慧,也收获技艺和成长。”来自顾明远的中学母校——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杨培明校长说。

近年来,南菁高中开展了“跨学科课程的审美建构”的课改实践,把审美经验作为学校所有课程的基本属性,将美育要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融合起来,引领师生在对美的追求中构建充满美学意蕴的教学生态。“通过构建大美育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南菁高中成为一所既有书院气质又有时代精神的现代学校。”杨培明说。

北师大任丘附属学校是一所新建校,地处雄安新区。“这里的学生将来都是雄安新区的建设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教育让学生拥有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素养?”这是校长李丽在办学中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

受顾明远启发,李丽把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构建了以“七个一”为特色的系统的活动育人实践模式,让学生“读一读、练一练、种一种、试一试、演一演、行一行、帮一帮”。以“种一种”为例,学校开辟了百草园、百花园、百果园,作为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进行无土栽培试验,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我的理解是,以富有灵魂的教育为学生提供多元成长的机会,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北京三十五中国际部的年轻教师刘瑞昌说。近6年来,在教师的带领下,这里的学生深入贵州贫困山区支教,累计为那里的孩子上了近200节课,资助了600多个家庭,捐献了2000多本书籍。最不可思议的是,孩子们发起了一个基金项目,号召社会上更多的人都来援助西部教育。

学校经过创新实践,让“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样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显著改善教育教学形态。

尽管如此,郭华认为,今天仍有必要重新认识“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的独特意义与价值。“关于学生的活动,大家可以从各种角度讨论,比如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内隐外显,等等,但最重要的这些活动必须是学生主体的活动。”郭华强调,教师应担当好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角色,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主体去主动活动。

而就在两年多前,以实践顾明远教育思想为主旨的明远教育书院实验小学挂牌成立。“以‘学生成长在活动中’为宗旨,我们构建了明远课程体系,重构学校的综合性课程群,让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该校常务副校长束屹介绍说。

明远课程体系中,项目学习是最具代表性的学习活动之一。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深入学校所在的社区,进行问题导向的探究学习,研究路灯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成为“小小时间规划师”“停车场规划师”,在鲜活的生活中体验全新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对教与学都产生了深刻变革,既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形态,也改变着教师的思维方式。”束屹说。

在这次年会上,已经90岁高龄的顾明远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在台下聆听校长和教师的经验分享,并给予高度评价:“对于‘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句话,我们的联盟学校做了许多创新性工作,取得了许多新鲜经验,这些本土化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

最后,顾明远强调说:“让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最根本的理念是我们怎样对待学生的问题,最根本的活动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是培养人的主渠道,首先要把课堂教学搞好。”

《中国教师报》2019年08月21日第13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