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构建区域教育治理新生态

作者:王晨霞 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教育局副局长 发布时间:2019.01.29
中国教师报

随着政府和学校将重心聚焦于内涵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应减少对学校的直接控制,建立多元主体、对话协商的新型治理机制成为学校自主发展的必然要求。

决策方式上从“硬性指令”转向“合谋共断”。每年初,教育行政部门都会定主题确立未来一年的发展愿景和目标,如“管理质量效益年”“校园文化建设年”“教育质量提升年”。只要政令一出,各学校就开始动员部署、效仿制定实施方案、赴外地参观学习、准备档案材料……行政忙于检查,学校疲于应付,忙忙碌碌一整年,但实际收效甚微。

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什么会在执行上“打折”呢?究其原因,政策制定者习惯于自上而下发号施令,对基层学校实际情况、发展需求及面临问题缺乏深入调研与分析,加上每年都更换主题,哪项工作也难以深入推进。同时,随着自主发展意识增强,学校不再满足于完成教育行政部门上传下达的工作安排,而是倾向于围绕学校发展规划推进具体工作。因此,当面临复杂且难度高的变革任务时,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决策方式,变指令为服务、变硬性检查为柔性支持,将学校作为治理主体,与学校共同商议解决问题的对策,合谋共断、合力攻坚,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主化管理机制。

行政管理从“立竿见影”转向“循序渐进”。许多教育改革往往是运动式的推进,规定完成时间表和完成指标,期望短时间内见效。“立竿见影”是行政管理的普遍性要求。学校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与外延发展重规模、重设施设备、重办学条件等硬件扩张相比,更加注重办学方向、过程管理、提高质量等软件,其实质是关注学校内在本质属性及发展规律,引发内在驱动力,短时间内难见成效。

教育行政管理者要遵循学校发展规律,放缓对学校内涵发展进程的要求,给学校足够的空间和周期。教育行政部门重在营造工作氛围、提供支持性的条件,让学校有更多自主权。在这种教育治理环境下,教育行政部门就会较多关注学校发展主体的现实状态,而不再过分关注即刻可求的结果。

学校从“唯命是从”转向“自主发展”。学校在治理变革中要从他治到自治、从依附到自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自主性是学校真正形成内在发展机制和动力的前提。随着区域实施教育治理变革,学校越来越意识到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自身力量的培育和文化的内部挖掘,从而形成可持续推进的变革力量。

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在行政分权和专家引领双重驱动下,区内学校自主发展意识开始觉醒,从建立共同愿景、规划学校发展到提炼办学理念、调整管理方式,对于一向习惯于听命于行政、作为政策执行者的校长而言,无疑是有突破性的。在推进学校内涵发展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既是行政管理者又是专业参与者;既是显在的授权者又是隐形的监督者。支持性的发展战略、个性化的发展目标、跟进式的专业指导成为催生学校内在发展的动力机制。

教育领域真正有价值的变革往往既非自上而下,亦非自下而上,而是两个层面之间协调合作的产物。区域教育治理关键在于政府发挥多元治理作用,统筹教育、人事、财政、编办等相关部门同频共振,着眼于建构体系、制定政策、明确规则。区县政府担当起教育改革大任,区域教育治理才能整体持续推进,才能有效解决多元主体共治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教师报》2019年01月30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