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何为“素养为本”课程

作者:朱金辉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教育局局长 发布时间:2018.12.05
中国教师报

聚焦核心素养,必须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培育核心素养,必须聚焦学生的终身发展。“素养为本”课程就是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以课程改革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整体建构并校本化实施的学校课程。

“素养为本”课程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教育已进入“新质量时代”,被传统教育窄化的“双基”其中心地位被“知识的育人功能和应用价值”逐渐替代。“新质量时代”的质量标准更强调“知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学生”。为此,我们打破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组织架构,构建包括传统文化课、专题教育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社团活动课等在内的“多元课堂”;推行“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设计”“核心知识镶嵌于情境之中”“发展审辩式思维”“任务驱动下的师生共学”等教学策略;在不增加学生在校总时间的前提下,尝试将课堂“适当加减”,延长晨诵经典、午间静读、阳光体育等活动时间,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核心素养。

“素养为本”课程是传承创新、整体建构的课程。芦淞区“素养为本”课程充分运用课改成果,整体构建、创新实施。我们打破单一门类课程开发的局限,以核心素养“育人”理念为导向,整体优化学校课程体系与课程实施。具体做法是不过多关注区域与学校课程开发的数量,而更多地关注课程的“育人”功能;坚持国家课程地位不动摇,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坚持育人目标,自主开发区域与学校特色课程,以之作为国家课程的拓展延伸和有益补充。

“素养为本”课程是区域推进、校本实施的课程。课程规划区校联手。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精神,结合芦淞区实际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素养发展目标体系,指导制定有学校特色的学生素养发展目标。因而,全区统一课程规划依托“国家课程+特色课程” 两大抓手,明确学校尝试校本化的操作模式。如多级课程有机整合,开发“大阅读”“大艺术”等特色课程;开发“研学风暴+创意无限”序列主题探究课程等。课程评价区校联动。解决学生核心素养“软指标”的评价问题,创建区校联动的评价机制。一是研制区级“素养为本”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发填补评价空白的指向校本课程、专题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系列评价工具;二是依据学生素养发展目标,使用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新型手段展开学生素养评价研究,积极寻求内涵式指标评价的突破性进展;三是学校组织学生素养初评,区教育局组织抽样复查,区校两套评价结果整合运用。这样,既评价学生的素养水平,也评价学校的评价水平,确保评价改革有效推进。

“素养为本”课程是强化实践、关注体验的课程。核心素养不能口头说教而来,需要依涵养而成。我们顺应学生天性,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兴趣、获得体验、引导行为。例如,摒弃国学课程大而空的教学模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行为中。教国学不是向学生灌输国学知识,而是让学生边学边做,在体验中学习。此外,我们还加强体验性课程建设与实施,将礼仪课内容编成情景剧,组织学生开展社团展演;完善体验环境,建设“一园(静心园)”“两塑(万卷书和春笋图)”“三廊(科技、艺术、文学长廊)”“四馆(国文馆、国画馆、国乐馆、国风馆)”,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中国教师报》2018年12月05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