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挖掘中小学美术教材中红色作品的教育价值

作者:程晖 发布时间:2022.05.19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丹青写春秋,百年正风华。”每一件美术作品后面都蕴含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件件美术作品承载着一段段特有的历史情怀,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抒写着为人民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光辉乐章。

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学术性,更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在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中,入选了许多我国现代优秀的美术作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有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以陶冶学生的人文涵养,更需要通过美术作品向学生讲党史、说党史,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优秀品质养成教育。

潘鹤的雕塑作品《艰苦岁月》(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0课),师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红军战士戴着残破的军帽,身穿褴褛的军衣,裸露着脚丫。老战士刚劲的手指弹压着一支竹笛,干裂的嘴唇轻贴笛孔,神情自若地吹奏着悠扬的乐曲,好似正沉浸在那段美妙的旋律之中。小战士满脸稚气,紧紧地依偎在老红军的身旁,一手抱着长枪,一手托着下颌,抬头仰望,全神贯注地聆听着笛子的声音。从欣喜的目光中传递着坚定的革命主义信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雕塑创作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人物,在艺术构图形式上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即一老一少(老红军与小战士)、一高一低(老红军与小战士的坐姿)、一短一长(笛子和步枪的摆放),动静结合,自然融入,把红军长征那段艰苦岁月中革命战士积极乐观的精神惟妙惟肖地呈现给观众。《艰苦岁月》是雕塑家潘鹤对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战士的真实再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

邵增虎的油画作品《任弼时》(湘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3课),描写了长征途中的红军将领任弼时的形象。整个画面笼罩在金色的暖色调之中,茅草屋、石头地、洗得发白满是褶皱的军装。画家运用特殊的技术手法来真实表现各种物质不同质感,表现革命战争年代环境的艰苦,突出刻画了任弼时同志坚守理想的革命信念和乐观坚毅的人物形象。其笔法生涩凝重,产生了一种镌刻的效果,给人以版画般刚劲有力的感觉。在人物刻画上,作者突破了格式化的领袖形象,使领袖人物以普普通通的姿态出现。他那静态站立的动作、紧闭的双唇、微皱的眉头、开阔的额头、抱胸的双臂,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生动细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画家笔下的质感等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勤俭节约的革命风尚。

邹建东的摄影作品《我送亲人过大江》(湘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2006版第1课),真实地反映了在1949年4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响的渡江战役中,一位身材瘦弱的大辫子小姑娘正在尽心尽力划桨,和其他支援前线的船工一起用最快的速度把解放军送往江南岸的场景。这情景深深感动了记者邹建东,他迅速地拍摄下来,成为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最真实的写照。学生在欣赏这幅摄影作品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的历史情况,如观看电影《渡江侦察记》、欣赏《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表现出的英勇卓绝的战斗精神。同时,也号召学生要热烈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军、保家卫国。

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第1课),描绘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伟大庄严时刻的宏伟场景。作者在构图时把国家领导人集中于画面的一侧,另一侧将地毯、栏杆、游行队伍和辽阔的天空等平行舒展开去,造成宏伟开阔的气势。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借鉴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和强烈,增强了节日气氛。红地毯、红灯、红柱、红旗与蓝天、绿树相呼应;黄色菊花与金灿灿的灯穗相呼应,使人感到既富丽堂皇,又热烈亲切,把共和国开国大典这一庄重而又热烈的“镜头”忠实地呈现给观众。《开国大典》无愧为“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这一说法就是在今天,当人们看到这幅油画时也仿佛身临其境,似乎聆听到了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那神圣庄严的宣告声,似乎亲眼看到了天安门广场上人民群众锣鼓喧天载歌载舞而兴高采烈的热闹场景。

由戴恒扬、马勇民、刘国才三人创作的油画《在希望的田野上》(湘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3课),该画主题源自当时流行的同名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画面描绘了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也激起了艺术家表现这种变化的创作热情。此画没有直接地表现这种变化,而是从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描绘一个农民铜管乐队表演,表现了富裕起来的农民喜洋洋、乐悠悠的精神状态,别具艺术魅力。土生土长的农民拿起了金光闪闪的洋乐器,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红、黄、蓝三原色的灯光效果强化了热闹的气氛,仿佛正与这农民铜管乐队的音色相谐。

在中小学美术教材中,还有许多的美术作品,如詹建俊油画《狼牙山五壮士》、贾又福的中国画《太行丰碑》、刘开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制作的浮雕《胜利渡长江》、古元的版画《刘志丹和赤卫军》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有力见证,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史的一个缩影。

美术教材中优秀的美术作品就像阳光与清风一样,能够启迪心灵、陶冶情操,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奋发向上。同时,优秀的美术作品对青少年的人文教育如涓涓细流而润物无声,影响是深远的、永恒的。就像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很好地利用中小学美术教材中优秀的美术作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成为有党的信念、有高尚品质、有崇高理想、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让他们能够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成长为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的新一代。

(作者:程晖,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第三中学)(《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5期)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