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十四五”时期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策略选择

作者:苏君阳 发布时间:2021.01.15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今后发展的状况与水平将会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截至2018年底,我国西部地区的人口近3.80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2%。其中,农村人口在西部地区人口中占有相当大比重。全面提升“十四五”时期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对于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十四五”时期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国家对西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高度重视。为了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诸如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远程教育工程、特岗教师计划、教育扶贫工程,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今后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会给今后西部地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很大机遇。“十四五”时期,西部地区应该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全面整体提升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外出打工人员的回流有利于农村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西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外流的主要地区,主要是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城市、乡镇,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城市与乡镇流动。外出务工人员在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以后,发达地区的生活方式、教育理念以及繁荣的文化景象,必然对他们的观念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与影响,从而有可能会改变他们的观念意识结构。从人口结构来分析,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以青年人为主,他们很容易接受新的理念;且大多都接受过义务教育,有一定的自我突破意识。

近些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精准扶贫战略计划的实施,我国乡村经济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外出务工人员开始出现回流乡村趋向。当那些外出务工人员回流乡村以后,他们所接受的新理念以及自我突破意识无疑将会对家庭教育观念更新产生积极影响。对于振兴西部乡村教育而言,家庭教育观念更新会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与机遇。

教育扶贫成果的继发性优势基本形成。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针对精准扶贫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此后精准扶贫在全党全国全社会普遍开展起来。

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在贫困地区普及教育与提升教育质量,来提升农村人口文化教育与观念意识水平,推进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国家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及其直属事业单位在教育扶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育扶贫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发达地区中小学干部、教师以及高等学校师生的积极性,将全国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输入到西部贫困农村去,极大地促进与带动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育扶贫过程中,农村中小学干部与教师的素质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有了较大改进,教育扶贫成果已形成了一种继发性趋势。

“十四五”时期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干部与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需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农村干部与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仅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相对于西部省市的城区学校而言也存在差距。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包括西部农村地区在内的中小学干部与教师整体学历水平皆有了很大提升。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先前存在的梯度性差距并没有得到缩减。并且,由于一些农村中小学培养出来的优秀干部与教师经受不住城市优厚物质待遇的诱惑,从农村流向城市,使得先前存在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我国农村教育长期处于洼地,干部与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皆有待大力提升。

此外,由于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学校间的办学规模差异比较悬殊。一些农村教学点只有十几个学生,有的甚至只有几个学生。因此,在这些教学点中教师超编与结构性缺编是同时存在的。即便是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中小学,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结构性缺编问题,尤其是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与科学等学科。

留守儿童接受的家庭教育比较落后。虽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促进了乡村产业的振兴,使得外出务工人员出现了一些回流的趋势,但是,在西部地区的农村仍然存在着大批的留守儿童,由长辈代为抚养。这些“代理父母”大多在50岁以上,大部分没有完成初中教育,识字率与受教育水平都很低,再加上西部地区山区比较闭塞,家庭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一些家长看不到孩子接受教育的希望,考虑到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时常会阻止孩子继续读书,希望他们早点离开校园去打工赚钱。

人口居住分散难以形成集约化办学的优势。西部农村多处于高山地区,很多村庄规模小、人口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上世纪末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力度以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乡镇与城区的办学规模效益,使更多儿童接受到了更高水平的教育。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没落、交通安全隐患以及上学难等诸多问题。“这种以撤点并校为主要特征的布局调整模式使城镇学校规模扩大,集聚效应出现,办学效益提升,但是对于边远贫困农村地区而言,却出现了上学距离更远、上学更加困难等问题。”[1]从乡村文化建设以及儿童情感家庭关怀的角度出发,皆需要保障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能够就近上学,谨慎推进离乡求学。此外,西部地区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等特点,使得农村学校难以形成集约化的办学优势。

教育信息化建设软实力水平有待大力提升。随着西部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水平不断提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有了很大改善。但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即硬件水平虽然有很大提高,但软件建设水平并没有随之得到多大的改进,从而影响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效能的发挥。教育信息化软实力建设,关键在于提升干部与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水平。现代社会教育信息化硬件与软件更新换代非常快,如果人的信息化素养水平没有得到提升,很容易导致教育信息化建设资源的巨大浪费。

留守儿童教育面临多重困境。西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不仅存在着接受的教育质量低问题,而且存在着家长监管不力以及儿童的家庭、社会情感荒漠化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儿童今后的发展,需要在“十四五”期间面对与解决。

“十四五”时期促进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策略选择

合理地对农村教育发展布局进行调整。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进行考量,同时也需要从区域文化建设、儿童心理发展需求、交通建设与安全等方面进行谋划。

首先,需要考虑到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心理需要。儿童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亲人尤其是父母的陪伴,这是儿童形成健康心理的必要前提。因此,教育布局与结构调整应尽可能保证儿童每周都能有更多与亲人在一起生活互动的机会,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从而有效地避免出现家庭“情感荒漠化”。

其次,需要充分考虑区域社会文化建设需求以及儿童的安全保障需求,从而避免乡村文化建设荒漠化的加剧与儿童交通安全事故等问题的发生。

最后,从规模效益角度来对教育发展结构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在调整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地理条件因素的影响,对农村教育布局与结构进行合理分类规划、分类调整。

提高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益。“十三五”时期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虽有一定比例的增长,但相对于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需求而言,还是非常有限的。“十四五”时期,一方面需要持续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更需要提升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益。

提高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益,首先需要保持教育经费投入的合理比例结构。发展农村教育既需要给学校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又需要保障农村教育的优秀干部与教师队伍的配备与供给。有钱需要花在刀刃上,“十四五”期间需要将经费更多地投入到引进优秀干部与教师以及提升教育系统人力资源的专业化水平上。

此外,应该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的图书馆建设。不仅需要重视场地图书馆建设,而且需要注重电子图书馆建设,努力将图书馆建成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

全面提升干部与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干部与教师队伍是教育系统最为重要与关键的生产力要素。“十四五”时期西部地区干部与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将会对该地区的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需要根据西部地区学校办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制定一些符合农村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编制管理办法,适当控制优秀干部与教师外流。同时,积极制定促进城市地区优秀干部与教师支持乡村教育振兴的相关政策。

其次,需要加强西部地区干部与教师专业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人力资源培训规划,避免“培训专业户”问题的出现。同时,加强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与价值。

再其次,需要积极强化与发挥区县教研部门的作用。积极推进对教研部门编制进行清理优化。对于一些不具有教研指导能力的教研员,需要通过合理方式将其分流到其他相关部门。同时,把一些富有教学经验与研究能力的教师吸收到教研队伍之中。充分发挥县教研部门的教研管理与教学、教研指导职能。

最后,对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缺编比较严重的音、体、美、计算机与科学等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县管校聘、名额到校的办法,直接解决严重缺编问题。同时,要尽快启动教师编制配备以及教师招聘、任用等工作的专项督导,避免编制配备不到位、招非所需现象的发生。

充分发掘在线教育资源与技术的潜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线上教学、线上学习、线上办公等形式使中小学干部、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信息化素养有了整体的提升。在此期间,发达地区城市中小学已经积累了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资源。“十四五”期间,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疫情期间积累的丰富优质线上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开发,将发达地区优质课程资源引入西部农村中小学,使其充分惠及西部地区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在线教育资源与技术潜能,需要大力提升农村地区教育系统干部与教师信息化素养水平。一方面,需要在西部农村地区引入一些可以被学校充分利用的关键信息技术,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投入的结构效能;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教育系统人力资源信息化素养水平提升的培训,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投入的使用效益。

(作者苏君阳,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院长)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1期)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