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大连医科大学:雪域高原铺就健康之路

作者:刘玉 发布时间:2020.10.29
中国教育新闻网

庚子年正月初五,尚在假期里的大连医科大学援藏医疗队队员们急返西藏那曲市人民医院,迅疾投身到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那曲所在的羌塘高原被称为“生命禁区”,高寒、缺氧、风大、干燥、低压、强辐射,这对于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是一种严峻考验。即便如此,大连医科大学援藏医疗队的队员们从未忘记医者的初心使命,服务群众,踏实工作,使民族团结之花盛放在雪域高原。

大连医科大学自2001年开始医疗援藏工作,19年间先后派出43名干部赴藏,扛起了辽宁省医疗援藏的半壁江山。特别是2017年辽宁省委组织部将大连医科大学确定为辽宁省医疗人才“组团式”对口支援那曲市人民医院牵头单位后,校党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将这项关系藏北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民心和政治工程全力做细做实。短短三年时间,在世界屋脊上创建重症医学科,成立高原病研究院,建成“三甲医院”,让牧民们不再为看病发愁,家门口就有好医院。

在世界屋脊建起一座“三甲”医院

那曲市海拔45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级市,平均氧含量只有内地的一半左右。受地理气候环境影响,那曲市始终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型综合医院。不少干部职工和牧民群众看病只能去拉萨、成都、重庆等地大医院,舍近求远,劳神费力。

让那曲百姓在本地医院少花钱看好病,是那曲市人民医院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成为辽宁省援藏医疗队工作的重中之重。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马灵斐曾经作为第三批“组团式”援藏队员担任那曲市人民医院院长,据他介绍,“三甲”创建期间,那曲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4.02亿元对医院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辽宁大后方不断加大援助力度,仅在医院“三甲”创建期间,就投入购置设备资金2000万元。此外,还选派援藏专家三批66人(次),2018年5月又选派19名柔性引进专家到医院共创“三甲”。

在辽宁省援藏医疗队的帮助下,几年间,那曲市人民医院从医疗到管理、从人员到设备逐步提升,日臻完善。2018年建设完成规划总投资3.5亿元的新医院大楼。设备设施不断改进更新。建院之初,医疗设备仅有简陋的X光机。如今, MRI、DR、CT(128排)等各类大中型医疗设备应有尽有。医院还全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HIS系统、PACS系统、L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合理用药管理系统、医疗质量控制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10余套信息系统,让医院管理更加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

2018年10月,那曲市人民医院正式跻身“三甲”行列。这是目前藏北最大的综合医院。有了它,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级市辖区群众从此可以就近放心看病。

据了解,2019年,那曲市人民医院门急诊量132084人次、住院量8958人次、手术量2169次、孕产妇住院分娩3124人次、新生儿活产数3089,与2015年同比分别增长了78%、53.99%、304%、43%、42%。

2019年7月进藏的第四批医疗队,接下第三批医疗队“创三甲”的接力棒,用不到100天的时间建成了儿科诊疗中心、中医康复中心、健康体检中心、高原医学研究院、文化长廊等多个项目,在建强“三甲”医院中不懈努力、全心投入。

技术攻关创下一次次“零的突破”

2019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时,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以院包科”,为那曲市人民医院援建了ICU。目前,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ICU已经成为“生命禁区”里的“健康绿洲”,让许许多多危重患者起死回生。

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援藏医疗队成员李青栋曾经接诊过一名急性腹痛的7岁患儿。当时,患儿不仅查体腹胀明显,伴压痛和反跳痛,而且急诊 CT 提示肝脾周及肠管间可见大量液性密度影,肝左叶见边缘清晰条索状稍高密度影,情况十分危急。

由于患儿为来自肝包虫病流行区的藏族同胞,急诊外科医生高度怀疑是肝包囊破裂入腹腔并发急性腹膜炎。普外科立即行剖腹探查,术中确认为肝包囊破裂入腹腔,术中摘除破裂包囊,并冲洗腹腔,留置引流。术后,患儿并发过敏性休克,转移至ICU救治,患儿才转危为安。

查房时,李青栋发现患儿起初做的腹部 CT上有一个层面肝左叶包囊破裂后残留的囊壁其影像学表现极像一条蛇,还有一个 CT 层面像一团纱线。出于对肝包虫病包囊破裂影像学特异性表现的职业敏感,李青栋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后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症状如果诊断处理不及时,极有可能因并发腹膜炎甚至过敏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此后,李青栋一直跟踪诊治患儿,并总结了第一手临床资料。这例宝贵的病例诊治经验后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成为那曲地区人民医院SCI论文“零的突破”,世界因此知道了“那曲诊治经验”。

几年来,援藏医疗队不断攻克各种医疗技术难关,累计开展各类新技术新项目220余项,填补了藏北地区多项医疗技术空白。在那曲市人民医院建立了重症医学科,重新组建病理科,建立自治区首个分子病理实验室。建立那曲市临床技能培训基地。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教学医院建立影像、病理、心电远程诊断中心,让广大藏北百姓在本地就实时享受到内地医疗专家的服务。

为藏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既要治疗患者,也要带出人才。”不仅要帮助那曲人民医院“输血”,更要提高医院自身“造血”功能。2015年以来,辽宁省援藏医疗队队员在将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带进西藏的同时,还手把手带“徒弟”,把自己所学所感和实践经验倾囊相授。据统计,辽宁援藏医疗专家累计带教本土学员116人次。他们通过“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形式,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管理骨干,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援藏队员的“传帮带”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医疗卫生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目前,大部分带教学员已能够独立开展工作。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医生袁亮是辽宁省第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他曾经在海拔4500多米的稀薄空气中,成功抢救被棕熊袭击的那曲地区比如县14岁的藏族男孩南加扎西。面对全身多处骨折、外伤严重、生命垂危的孩子,袁亮忍受着缺氧、心跳过速等身体不适,连续手术5个半小时,将孩子从死神的手中夺回来。下手术台后,袁亮吸了2个小时的氧气,心率才从每分钟200次降到120次。

“袁亮医生完成的高龄牧民右股骨下端骨折合并双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手术,创造了建国以来那曲地区重大手术最高年龄纪录。”那曲市人民医院外二科学员外尼玛欧珠是袁亮的带教学员,他说,“跟着袁医生,我不但学到了医术,更学到了医生的责任和担当,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礼敬。”如今,尼玛欧珠已经能够独立开展比较复杂的骨外科手术,并成长为外二科主任,去年还成功申报了“高原地区创伤病人血气分析的特点”科研立项。

作为辽宁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牵头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除了通过日常的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业务授课等方式带动当地医生学习,还与那曲市人民医院远程病理、心电、影像科室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远在大连的专家和那曲的医生会诊,帮助当地解决一些疑难病症。目前,该系统已开展1407人次会诊。大连医科大学还与那曲地区人民医院签署了援助协议,从理念、管理和技术培养等方面保证帮扶的连续性,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精准式的组团帮扶,真正变“输血”为“造血”。(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玉)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