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悬崖边”教学点跃升记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小学旧貌变新颜
作者:林焕新 苏令 尹晓军 郑芃生 发布时间:2020.08.09
中国教育新闻网

行走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蜿蜒的山路上,近在咫尺的悬崖峭壁让人不寒而栗。在东乡,人们常说“三千山梁把本就不大的东乡县切割得支离破碎”,两个人能在山头互相喊话,但见面握手却要走上两三个小时。布楞沟村就位于这山大沟深处,而“布楞沟”在东乡语里意为“悬崖边”。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布楞沟村探望东乡族群众,并给村里的每一个孩子带来了书包、文具、图书。在那之后,布楞沟小学异地搬迁重建,旧貌变新颜。孩子们用琅琅书声、歌声、欢笑声,诉说这“悬崖边”教学点的巨变。

从三间瓦房到漂亮楼房——

学校变美了,孩子都来上学了

绿色与红色拼接的操场,蓝色的乒乓球桌,彩色的小旗和滑滑梯……如果从高处俯视,布楞沟小学一定是村里的最美建筑。

下午两点刚过,布楞沟小学校长李国华就站在校门口迎接来上学的学生们。37个学生全都按时到校。在操场上站成方阵完成点名,音乐声响了起来,李国华和学生们一起开始做唱跳活动。

自今年3月,李国华从县城学校调任布楞沟小学校长以来,这个画面每天都会上演。但对于布楞沟村来说,这一切还是新的。

今年1月正式通车的折红二级公路,宛如一条时代的分割线。布楞沟小学在路这头,而跨过公路的土山上,一片不到200平方米的空地,则是它2014年以前的旧址。通过照片,记者看到,那是两间低矮的瓦房,其中一间是教室,一间是既当会议室、又当厨房和食堂的“多功能室”,学校外面沿着山崖的羊肠小道又窄又陡,学生们走在上面尘土飞扬。

孙强在布楞沟小学任教近7年了,他回忆说,当时许多学生住得远,每天上学都要翻山越岭。如果遇到下雨天,土路湿滑危险,就有大半学生不来了,到校的孩子也是一身泥。

2013年,布楞沟流域整体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开始实施,布楞沟小学也得到了整改扩建。通过削山平地,新学校于2014年落成并投入使用。新学校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4平方米,950平方米的塑胶操场和两层综合教学楼很是大气,食堂、水冲式厕所一应俱全。2014年下半年,布楞沟小学又开设了幼儿园。

东乡族自治县教育局党组书记李文明告诉记者,通过“全面改薄”项目,学校有了图书室、科学实验室,6套班班通设备,音体美设备和监控设备各1套,之后又增添了录播室和触摸一体机设备,由中国石化援建的计算机教室也已投入使用。

2015年,在离学校1公里的地方,联排的红色砖瓦房拔地而起,布楞沟村村民全部易地搬迁住进了新农村。之后,村里再也没有孩子不来上学了,原本在邻村就读的学生也回流了七八个。

“现在,孙子马鹏上学可积极了,天一亮,就赶紧背上小书包去上学。”曾担任20多年村支书的马占海告诉记者,如今,他将4个孙子全部送到了布楞沟小学,“希望孙子都能从小好好读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从2名专科教师到7名本科教师——

师资强了,全村人都重视教育了

7年前,布塄沟小学只有两名教师。2013年9月,孙强从陇南师范高等专业学校毕业,来到布楞沟小学开始了教师生涯。加上他与另一位一同报道的教师,学校里仅有4名教师。

由于教师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布楞沟小学采取复式教学,每位教师身兼数职,才能勉强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几年里,教师的学习培训机会屈指可数,教学只能靠自己摸索。回忆起“艰难岁月”,孙强更感受到如今的变化“翻天覆地”。

从东乡族自治县教育局的工作记录里可以看到,近年来,通过招聘、转岗、录用等渠道招录高校毕业生,先后有7位像孙强一样的青年教师来到布楞沟小学。这7位教师每月工资收入比县城学校教师多出近千元,而且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也享受优惠政策,他们都愿意在布楞沟小学好好干下去。

“这7位教师都毕业于师范院校,都是本科学历。年轻,好学,能干,这样的教师队伍在全县都属于中上水准。”李国华骄傲地说。

现在的布塄沟小学,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家访4次已成为常态。教师每天与家长电话沟通,并指导家长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在教师的沟通与引领下,家长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地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强了。

到任2个月,李国华已家访了8次。她还时常接到家长打来的电话,嘱托她对孩子更严格一些,“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从勉强开齐课程到近10门校本课程——

活动多了,教学质量越来越好了

7年前,布塄沟小学只有低年级,只能勉强开足开齐国家指定课程,教育质量全县倒数、全学区倒数。而现在,布塄沟小学有5个年级,每节课教师都是精益求精,教育质量在学区历次教学检测中排名总是数一数二,甚至比中心校都好。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丰富多彩的六年”,李国华将“兴趣课”写入课表,并身先士卒开起了舞蹈课。

“校长为什么要教我们跳舞?”开学初,学生们看着这位新校长舞蹈的身影窃窃私语。因为害羞,大家学起动作来都有些扭捏。但不出半个月,这些东乡族的孩子们完全发挥出了天性里的乐感。《小太阳》《红山果》《小苹果》《时刻准备着》……学生们学得很快。李国华又把拔棍、花儿等民族特色也融入进去,学生们都很喜欢。

每当舞蹈课的音乐声响起,不少家长就走到学校门口看孩子们跳舞,脸上不自觉就挂起微笑。他们对李国华说:“学校能教娃娃们学个特长,真的特别好,谢谢老师!”

在李国华的带动下,教师们也抛开顾虑,转变了观念。“过去老师们专注传统课堂教学,这下才打开思路,真正明白如何实现五育并举。”孙强说,现在,每周二至周四的最后一节课,分别安排了舞蹈课、国学课、书法课,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合唱、手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共有近10门校本课,下学期的葫芦丝课也在积极筹划着。而通过教育对口帮扶,兰州西固区实验小学的音乐、美术教师也为布楞沟小学的师生们带来了精彩的课堂。

“下一步要把育人成效再提一个高度。”李国华要求每位教师每节课都要做课后反思,互相听课取长补短,还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这个曾经不断流失生源的学校焕发出了新生。高山学区区长汪霞说,今年,为了减轻村校教师教学负担,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东乡鼓励村校4-6年级学生到中心校集中住宿就读,但在布楞沟村,家长们却继续选择了村里的这个教学点,甚至还有原本外流读书的孩子回来读高年级。

“村小也可以成为很优秀的学校。”这段日子,李国华对教育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虽然地处偏远乡村,硬件、师资与城里还有差距,“但是我们学生少,更可以因材施教”。

每个班级都有班级群,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沟通学习情况和问题。教师们经常为学习底子薄的学生课后辅导,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不断挑战自己……现在,布楞沟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铆足了劲,不断向更高处进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记者 林焕新 苏令 尹晓军 郑芃生)

总策划:周飞

总统筹:蔡继乐

制片:苏令

统筹:尹晓军、郑芃生

编导:林焕新、高众

摄像:单艺伟、任赫

剪辑:单艺伟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