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毕业季,来华留学生和他们的故事

作者:周钰凡 蒙梓 发布时间:2019.08.15
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杂志

艾墨本.jpg

又是一年毕业季。

夏日炎炎,离别将至。这是一段交织着泪水与幸福、惜别与希冀的特殊时光,连平日里拂面而过的微风似乎都沾染上了些许感伤。

此时,中国的各个大学都在紧锣密鼓地操办毕业典礼,学子们忙着换上学位服拍照留念,参加毕业典礼。毕业人群中,也有很多来华留学生的身影。他们面临和中国学子们同样的选择,有的留在学校继续深造,有的收拾行囊准备归乡,有的找到了工作即将开始新的生活。无论留学生们未来做出何种选择,留学期间亲身经历的中国故事、亲耳聆听到的中国声音、心中感受到的中国文化,将会伴随他们一生。这是留学中国的礼物。

我对北大有“不满”

“如果我对北大有什么不满,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让我如此深刻地爱上了中国。”北京大学2019届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上,来自艺术学院的15级俄罗斯留学生代丽娜深情而幽默地说。

7年前,她第一次踏入北大校门,从汉语班的学生到预科生,再到本科生,她感受到了北大对每一个同学的尊重和认可。学校尽可能为他们提供选择的机会,无论是在课程安排上,还是在科研和实习等方面,学生都有许多选项 。

“只要我们自己肯努力,就没有任何界限。这也是我刚入学就意识到的一件事。”北大学子对于知识的渴求深深感染了代丽娜,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追求知识是人的天性,而追求知识的生活乃是人类最高级、最幸福的生活方式。她认为能和大家一起积极追求知识,尽力破解世界种种谜题,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她希望每一位北大人都能保持这颗纯粹的好奇心,这也是她这些年最大的收获。

毕业后,代丽娜将从事旅游和文化的相关工作,把在北大所学到的知识和自己所喜爱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推动俄中两国人民的联系和交流做出努力。“我不只是俄罗斯人,我也不再满足于留学生的身份,无论未来怎样,我都没有办法将中国从我的计划里移除。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我心中的种种不舍和感激之情完全覆盖了其他所有感受,这也让我发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和最值得珍惜的。”

艾伟华.jpg

母校的铁杆粉丝

“我是佳木斯大学的铁杆粉丝……我在佳木斯大学学习了12年,1年预科、5年本科、3年硕士和3年博士。哎呀妈呀,我把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佳木斯大学!”

艾伟华,佳木斯大学留学生,来自加纳。6月22日,在佳木斯大学毕业典礼上,他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回忆起在中国留学的学习和生活经历。

艾伟华说,他来中国的原因是因为喜欢《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我最喜欢孙悟空的那句话:妖怪,你往哪里逃!”

“我刚来时,这里还没有高铁,没有微信,没有共享单车,没有快递小哥。”12年来,他见证了中国的巨大变化,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一样。但是,在他眼中唯一没变的是学校里认真负责、亲切和蔼的老师,还有团结友爱、情同手足的同学。

来中国以前,艾伟华从来没有登上过舞台,是佳木斯大学的老师鼓励他、培养他,把他从学校的小舞台送上了中央电视台的大舞台。艾伟华能说一口地道的中国东北方言,曾多次参加CCTV《非常“6+1”》《欢乐英雄》等节目,成为受欢迎的网红明星。他也曾参加“黑龙江省国际大学生汉语比赛”和“第二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分别获得黑龙江省比赛一等奖、全国比赛铜奖,为佳木斯大学争得了荣誉,为母校作出了贡献。在佳木斯大学65周年及70周年校庆中,在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暨迎新晚会上,艾伟华都会表演节目,他最喜欢演唱的歌曲是《家在东北》。

“过往已去,未来可期。”即将告别生活多年的学校,艾伟华心怀感恩:“佳大给了我良好的专业教育,让我学有所成,让我用12年理解了中国,爱上了我的第二故乡;这12年让我懂得,生活的画卷需要我们自己来勾画——只要心中有梦想,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一定会有所作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处一个家园,让我们相遇在更美好的未来吧!加油,我的佳大!加油,我的同学们!”

赖国强(右).jpg

“汤”还是“糖”曾经困扰我

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毕业典礼上,来自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美国留学生于中美作为研究生代表发言,一口流利的“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绕口令获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于中美出生于中国大连,自小在美国长大,但她一直热爱着中国,父母为她取名“中美”,也是希望她能见证中美之间的友谊,做中美和平的使者。留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语言。“假如你生病了想喝汤,但说出来的却是‘糖’,拿着这碗糖,你会猛然意识到,汉语真的很难,因为没有人能理解你想说的是什么,你需要的是什么。”于中美无奈地笑着:“每到这时,我真的好想回家。”好在老师和同学们给予了她悉心的关怀和照顾,除了帮助她提高汉语读、写、听、说能力之外,老师们还教她组织词汇、编辑主持稿,用学会的架构创作节目,积累技巧和经验,鼓励她在晚会的舞台上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老师们一直以来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经常会对我说:作为一个外国人,汉语说得倒是不错,但是对你的要求更高。作为一个外国人,论文写得不错,但是对你的要求和其他同学没有区别,你还有错别字、语法、格式等问题需要更改。”于中美调侃自己来到中传后,也开始对哪一面墙在练声时回声较好作比较了。除了学习,更重要的还是实践和应用,通过各类课程实践项目,于中美对台前、幕后的艺术创作有了大致了解,更让她获得了独立的学术人格、学术判断。“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一个独立的学者。”

于中美感谢中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逸的学习空间,并用“色彩丰富的经历”为自己的校园时光作了概括。作为留学生,在中传能够和中国及来自各个国家的学生做朋友,能和他们一起交流思想,一起做作业,一起创作节目,这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是中传的一员,“今后不管在哪里我见到了同学,都会回想起在校园里的点点滴滴,留学生活不仅提升了我对汉语的认知能力,更是让我拥有了与中国人交流的文化储备。”

在清华“回炉再造”

3年前,赖国强在柬埔寨暹粒的一家中资互联网旅游企业做分公司管理工作,每日为如何提高公司的业绩而苦恼。那时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3年后的自己会站在北京首都机场,迎接从马来西亚赶来的家人,参加他的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

赖国强的人生转折点在2015年末,当时正值李克强总理刚刚在第18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未来3年向东盟十国新增10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新生名额。这让赖国强心中萌生了继续学业的念头,下定决心后他开始准备申请研究生课程的相关材料。基于优异的本科成绩、实践经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加之老师们的慷慨相助,赖国强如愿收到了清华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研究生的预录取通知书。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综合性更强、有更广阔平台的清华大学,并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全额奖学金。

2016年8月17日,赖国强抵达北京,开始了他的研究生学习历程。他工作数年,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与其他学生相比,他此次“回炉再造”的目的就是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因此在完成课程的同时,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来开拓自己的眼界。

“清华大学提供的平台,把我的能力和眼界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赖国强创办了清华大学学生潜水协会并担任会长,主办了第一届清华大学水下摄影作品展览,并作为青年代表应邀出席亚洲潜水展暨北京海洋文化周的海洋垃圾论坛。除创办潜水社团,他还担任清华大学龙舟队队长和教练。通过不懈努力,龙舟队于两年后获得了首都高校大学生龙舟锦标赛男女组双冠军。“这一切都是清华大学提供给我的平台,也是中国政府给我的机会。”

如今,赖国强即将毕业,他选择离开校园回到职场继续打拼。但是无论他日后走向何方,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都将永远陪伴着他。

我可以在这里生活一辈子

艾墨本来自美国,是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他在毕业典礼上幽默风趣地讲述了属于他的中国故事。

2015年,艾墨本主动去甘肃天水支教。当他跟父母提出要去中国一个有323万人的“小城市”教英语的时候,他的父母都惊呆了:“323万人算是一个小城市吗?”在甘肃,在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他第一次认识了中国。

2017年,艾墨本到华东师范大学读研,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融入中国社会离不开说好汉语。”艾墨本说刚开始时,担心自己的汉语水平太低,“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同学能连续用好几个成语,来自泰国的同学能轻松地阅读中文小说,而我到现在还离不开我的美国口音,把‘熊猫’说成‘胸毛’。” 为了学好汉语,实现“当一位好的汉语老师”的梦想,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半年以后,艾墨本参加了由孔子学院总部举办的汉语教学技能比赛——“汉教英雄会”,获得了全国季军。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我的汉语水平明显进步了,可以更有自信地表达出我想说的话,虽然我一直在发抖。”

想要进一步融入中国社会,要尽可能做到“入乡随俗”。艾墨本为此创建了“中文角”,教美国的来华留学生们如何使用外卖APP点奶茶,用淘宝网购,用微信支付一切……不知不觉中,他向长风公园里的爷爷奶奶们打招呼的方式,从“您好,再见”变成了“侬好,再喂”。他还经历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在人民公园看到父母替子女来相亲;第一次感受到写论文使人秃头(摸了摸自己的头);第一次对一个中国女孩用汉语表白。“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坐在丽娃河边赏月的那个夜晚,我第一次真正地感觉到‘我可以在这里生活一辈子’。”

上海这座多元文化的城市,乘坐公交车时能听到普通话、上海话、英语三种语言的播报;古典的城隍庙与时尚的购物中心并存;采西洋建筑之风格,取江南民宅之精髓的石库门;上海的象征——外滩和它边上的欧式建筑群……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让艾墨本不禁感慨:“作为一名留学生,能亲自来到这里,亲眼见证中国的地大物博和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成果,这难道不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事吗?”

“我们应该把这些在中国积累的故事带回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社交圈,让大家了解中国最真实的样子,而不要固守偏见,这就是我们留学生作为文化使者的责任——做一个胸襟开阔的分享者,把精彩的中国带向全世界,走出去分享我们的中国故事。”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